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东方诗意 黄山影像” :以摄影的方式向中国山水美学致敬与回归

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中摄协文化传媒 2021-09-30

“东方诗意 黄山影像”——黄山摄影工作坊作品展,由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,是196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以“黄山影像”为主题的新中国第一个风光摄影展的延续和发展,是黄山开启新中国风光摄影先河后,以新时代的东方诗意摄影探索对历史的回响、呼应和创新,也是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一次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探索性的成果展示。

参展作品选自“东方诗意 黄山影像”摄影工作坊项目,该项目由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、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,2016年启动,到2018年已经举办三期。此项目旨在承传由郎静山等前辈开创的中国摄影写意美学,依托黄山市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,进行自觉的理论尝试和摄影实践,以东方诗意,重构山水影像;从乡村日常,呈现诗意徽州。

展览作品分为三个单元:“看山不是山”、“行到水穷处”、“桃花源里人家”,共同构成完整的影像表达,通过根植乡土且充满温度的摄影作品,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,彰显影像的独特价值和力量。

“东方诗意 黄山影像”——黄山摄影工作坊作品展,是对“诗意影像”的探索和尝试,也是以摄影的方式,向中国山水美学的致敬与回归。



【第一单元】
见山不是山
一座山在那里。一条江在那里。风雨相过,烟云往还,虽千年万年,不曾稍有移易。人在江山之前,可望,可行,可游,可居。吟咏以诗, 图绘以画。摄影术发明之后,千人万人面对江山成之以像。于是,无数的影像,经由各种媒介与渠道,充斥于我们眼前。江山还在那里。春风吹起,花儿开放,雨水落下,黄叶飘飘。江山与我们有什么关系?
我们的着力点,在于持续地追问山水风景与个人的内在关系,突破有关自然风景的观看惯性与高度程式化的视觉表达,以中国古代“山水”的时空美学理念,取代“风光”影像的简单理解与呈现。在方法论的层面,寻求传统视觉图式与影像创作的多样融合,寻求影像的内在诗意与个人化的境界与内涵。
——刘树勇


这一次我们在山上能够住那么多天,然后还赶上山上基本上所有的天气面貌都遇到了,有太阳下的,有阴天,有云海,有雨,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自然界当中的一种体验,可能对古人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,但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难得,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一次修行,这种修行我觉得在当下这种社会,或者是这个时代来说,是非常难得的。我们的时代是非常浮躁的一个时代,在这个时代,我们能有一个短暂的时间,又回到古人的一个生活状态去,非常难得。
——洪磊


曾泽鲲《黄山册页飞来峰》


鸿雨《深秀》


金伊甸《黄山肖像》


倪国华《华盖》




【第二单元】
行到水穷处


我们在黄山所做的三期“东方诗意”摄影工作坊,通过“山、水、人”的不同主题的实验,完成了一次具有中国哲学美学意义的影像实践和探索,也是一次探索重建中国美学哲学在摄影艺术中的主体性尝试,可能对中国摄影界提供一个实验文本,提供一个借鉴。而黄山作为重建中国影像美学的实验室,这个意义也非同小可。
——霍用灵
 
 摄影经常被提及的“决定性瞬间”这一概念,似乎已成为经典,但实际上摄影图片是没有过去,也没有未来,只是一个时间切片。这个时间切片有很多被触发的可能性,我是这样认为,快门的“咔嚓”声,不是判断一个什么样的证据性的过去,或者是对未来的预判,就只是在表达呈现。但是我们因为有过这样一个经典性的引导,把摄影作为证据性,类似科学刑侦一样最大化了这个关系,这样反而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——邵文欢


马特《徽州人》


沈蕊兰《幽水》


陈韧《行到水穷处》


刘昶《岸边》


汪敏健 《记忆中的风景》


汪远强《新安江》


可任《观树》




【第三单元】
桃花源里人家


黄山,或说广义上的徽州这一带,山水自然景观与其它地方很不一样,跟中国人的审美趣味,审美传统,诗画传统都有很久远的关联。魏晋以降,特别是宋、元开始,到明代已经很明显了,可能与很多北方的文人和画家逐渐南迁、隐居在这一带有关系。他们以黄山作为一个自然范本,来表达中国人的审美理想、空间意识和诗文意识,形成了很多这样的绘画作品。所以,我们选择拍摄黄山和新安江,借助中国古代绘画的资源,诗文的资源,来探索如何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诗意的表达。第三期工作坊拍一个村落,祁门的桃源村,在题材上和前两期有差异性,虽然也是有关空间的影像描述,但偏重社会纪实,所谓的诗意体现在哪里?这个诗意的东西在视觉上怎么体现?等到了现场,大家把镜头对准桃源村村民的日常生活,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里看到了一种内在的诗意,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,原来它不是个问题。
所谓的东方诗意,实际上就存在于这些村民世俗日常的生活里,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,人是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”。是生活本身就天然具足这种诗意,而不是像我们以前在影像表达中追求的那种视觉上云雾缥缈的诗意。
——刘树勇


    “东方诗意,黄山影像”摄影工作坊,从2016年到2018年,每年一期,每一期一个主题,第一期的主题是“山”,以黄山为拍摄对象;第二期的主题是“水”,以黄山市境内的新安江水域为拍摄对象;第三期的主题是“人”,以黄山市祁门县一个山村——桃源村为拍摄对象。三期的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,即“山、水、人”,以此来探索基于中国古典哲学、美学的影像实验,探索诗意影像的可能性。我们希望以“山水摄影”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概念替代庸常的“风光摄影”,回归中国美学传统,以影像的方式,重新观照山水自然之美,重新发现乡村的日常生活诗意,表达我们对建立新的中国影像美学的期望与自信。
——霍用灵


这次工作坊的摄影师以前也拍过很多乡村祭祀的照片,这次拍的也是乡村祭祀,应该说前后拍的照片没有太大的变化。但是把这些照片放在“桃源村影像志”这个大框架里,你会发现照片好像不一样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大的学术框架的统领,仅仅是个人兴趣的单纯记录,缺了一点理性的东西,缺了一点结构性的整体把握。这个工作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,我们构建了这么一个整体框架结构,大家把各自的照片放在里头,好像就跟变了个魔术似的,照片的价值和意义变得大不相同了,这就是结构的作用和意义。


——袁东平


“东方诗意”是从文化艺术根本的样态上,提出的一个中国化的理念、中国文化的理念。西方艺术的传统总体是由写实构成的历史,中国的艺术显然是由写意来形成自己的传统。本来这两大方向都非常伟大,但是鉴于中国从二十世纪初,由于国力的衰弱导致了中国的落后,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处于一种落后状态。向西方全面学习的过程中,逐渐地把我们文化的传统丢了,慢慢的遗失了。经过这些年改革开放,中国经济的发展,带动国力的增长,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在文化上丢了很多东西。所以“东方诗意”的命题,是在探寻属于我们文化内在本体性的内涵,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追溯中国的文化传统,这个意义显而易见。
我们说东方诗意在哪里?其实它就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,在桃源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,是可感可触的,是依然有活力真实地存在着的。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文化传统的渊源,桃源村在中国乡村的类型中,是具有典型性的。从人居房舍的建筑,生产劳作方式的工具,直到四季生活的特色习俗,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些从远久岁月中沉积下来的生活智慧,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里,无不流淌着桃源人繁衍栖息的精神诗意。
——于德水


自然景观《桃源村外貌》倪国华


建筑《保极堂》宁舟浩


生产《种水稻》汪远强


公共事务《基层组织建设》曹晓东


教育《一个老师四个学生》倪国初


器物《厨房用具》籍绿萍


交通《交通工具》王兵


生活《妇女儿童》杨明



文化《徽州祠祭》鸿雨



“东方诗意·黄山影像”工作坊,第一期是拍山,拍黄山。第二期拍水,拍新安江,从山水两个角度,来体现黄山影像的诗意。第三期,我们用影像来描述一个村落,也就是人。用“山、水、人”三个向度的影像来构成对东方诗意的表达阐释。 




 “东方诗意 黄山影像”摄影工作坊(2016/2017/2018
 

策展人

刘树勇  霍用灵

 

工作坊导师

刘树勇 霍用灵 洪磊 邵文欢 于德水 袁东平


“东方诗意 黄山影像”

黄山摄影工作坊(2016-2018)

摄影师名单

王  飞  王  兵  方  杰  马  特  
方红光  宁舟浩  毕  隽  吕凯杰  
陈  韧  宋善忠  李志斌  李晓燕  
吴光辉  汪敏健  汪远强  刘  昶  
沈蕊兰  金伊甸  周凌霄  郭睿妮  
韩先坤  姜希明  杨  帆  杨  明  
曹晓东  倪国初  倪国华  章佳锋  
曾泽鲲  鸿  雨  蔚可任  籍绿萍



时间:

2019年12月24日至30日

(周一闭馆)

地点:

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

主办单位:
黄山市人民政府
承办单位:
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
 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
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协办单位:
黄山市摄影家协会
北京时代印象图文制作有限公司
学术支持:
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
媒体支持:
中国摄影报全媒体 




鄂尔多斯是四季美即将于12月31日截稿



▶ 更多活动◀

影像中国俱乐部 | 中国摄协“在线影展” | “鄂尔多斯四季美”记得住乡愁 | 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 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是故意玩儿我们吗?| 能不能做到认真阅读征稿启事?不要赶截稿的最后一天投稿  |  “第八届“沣标杯”公益摄影展 | 第二届“醉美云龙” | “花开南京·梅好中国” | 健康新溧水

▶ 本周值得◀

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 、129、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 、141142143 、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

▶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◀

第一期 | 第二期 | 第三期 | 第四期 | 第五期 | 第六期 | 第七期 | 第八期 | 第九期 | 第十期 | 十一期 | 第十二期 | 第十三期 | 第十四期 | 第十五期 | 第十六期 | 第十七期 | 第十八期 | 第十九期 | 第二十期 | 第二十一期 | 第二十二期 |第二十三期 | 第二十四期 | 第二十五期 | 第二十六期 | 第二十七期 | 第二十八期 | 第二十九期 | 第三十期 | 第三十一期 | 第三十二期 | 第三十三期 | 第三十四期 | 第三十五期 | 第三十六期 | 第三十七期 | 第三十八期 | 第三十九期空缺 | 第四十期 |第四十一期 | 第四十二期 | 第四十三期 | 第四十四期 | 第四十五期 | 第四十六期 | 第四十七期 | 第四十八期 | 第四十九期 | 第五十期

▶更多荐书◀

景观摄影 | 罗伯特·杜瓦诺:时尚光影 | 失明的摄影师 | 风景之眼 | 奇趣自然 | 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 | 济南图记 | 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 | 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 | 卡帕战地流星 |  网红博主的摄影炼金术 |  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推荐 | 画意摄影 | 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 | 美之地图 | 美国表相 | 中国的颜色 | 夜幕下的神奇 | 全球50本摄影杂志 |长皱了的小孩 | 街头摄影的52个任务清单 | 《中国当代摄影图录》第4辑 | 濒危:我们与它们的未来 | 平流层·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 | 留住这一刻—莎莉·曼自传 | 相机琐记 | 向19位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大师学摄影 | 乡集 | 中国风景40年(1978-2018) | 中国 | 手机创意摄影攻略 | 新中国七十个瞬间 | 街头摄影史 | 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 | 这里是中国 |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 | 看见不一样的故宫 | 中国自然影像志 | 影响:我的摄影第一堂“模仿”课 | 张兆增 北京十年 1980-1990 | 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——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 | 重影 | 鸟瞰地球青少版 | 古典影像技法丛书 | 中国当代摄影图录:陈维

▶周末看展◀

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?黎光波 | 46位温州摄影师的“2018” | 从西湖出发 | 韩国影汇展 | 日本3.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 | 周海婴 | 舟山女儿拍父母 | 埃文·奥拉夫 | 安哥 | 殷业强 | 何藩 | 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 | 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 | 卢彦鹏与饶凌华 | 刘香成 |贾勇 | 杨发维 | 汪滢滢 | 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季展 | “脱贫攻坚精彩瞬间”消释之光 | 脱贫攻坚精彩瞬间  | 30人大画幅展 | 沈阳啊沈阳,我的故乡!第六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作品展 | 罗福平 |  |辛迪•舍曼 | 青梅竹马照相馆 | 万物熙攘 |  |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 | 2019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 | 第六届中国东莞·长安摄影周 | 摄影180年在中国 | 让•鲍德里亚的摄影 | 风景旋涡 | 我和我的祖国 | 生逢灿烂 | 一带一路 | 哈里森·福尔曼 | 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 | 27届国展长期关注单元 | 毛家村时间 | 2019包河国际摄影周 | TOP20·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 | 2019’泰山国际摄影艺术周 | 瓦尔特•博萨德与罗伯特•卡帕 | 2019影像生活节带你一口气看8场摄影展 | 时代光影•致敬母亲 | 人生列车三部曲 | 连州摄影博物馆冬季展 | 2019浙江纪实摄影大展 | 当代摄影干预 | 不应回归的迁徙 | 珠海记忆 | 在大巴山大凉山中的杨凯 | 华为新影像·不止所见



本文图文仅供交流使用

不以盈利为目的

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转载请注明出处



(扫描关注我们)


阅读原文,了解更多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